燕赵长歌
从黄河之畔到北冀平原。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帮助我们找回关于祖先的记忆。溯源千年,日落余晖赏文峰古塔;穿越殷商文明,在殷墟遗址存留的龟甲残片上,解读甲骨文背后的先民审美与信仰;寻长信宫灯,解上古环保之谜;访千年古刹隆兴寺,赏东方美神倒坐观音。在皇家宫廷起伏跌宕的建筑乐章中,感受盛世皇朝的博大胸怀与历史沧桑!
TRIP HIGHLIGHTS
技艺展现:安阳文峰塔
位于安阳的文峰塔高38.65米,周长40米。原名天宁寺塔,后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东北方,作为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故又称文峰塔。这种平台、莲座、辽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制,世所罕见。再加上塔身下部8根盘龙柱之间极其精美的佛教故事浮雕,无怪乎历代名人贤士登临后赞叹有加。塔西有湖,一桥居中。临塔观湖,似见虹卧碧水;当桥望塔,影如梦笔生华。
文峰塔的历史和构造
文峰塔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古城内西北隅,高38.65米,周长40米,因塔建于天宁寺内,原名天宁寺塔。又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东北方,作为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故又称文峰塔。文峰塔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五层八面,浮屠五级上有平台,下有券门,每层周围有小窗。塔坐落在一个高达二公尺的砖砌台基上。文峰塔的建筑,富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
塔门横额“文峰耸秀”
乾隆年间,时任彰德知府的黄邦宁想要重新修缮天宁寺。一日清晨,他来到寺边的西营坑前,忽见天宁寺塔的道影落在石桥之上,宛若一支毛笔搭在桥上,石桥则成为了笔架。看到此景,黄知府欣喜,这是彰德府要出状元啦!也坚定了黄知府重修天宁寺的决心。天宁寺扩建完工后,黄知府站在塔内平台上,突想起塔影宛若毛笔的事,觉着这塔应该代表古城安阳的文化高峰。从塔里走出后就在塔门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
文峰塔身的精美砖雕
文峰塔身遍布精美的砖雕,塔身八面门窗上有八幅雕刻,各讲述着释迦摩尼佛不同年龄段的故事,如同一本砖刻的连环画一般,生动自然。绕塔一周后静坐在旁,似乎感受到了当时匠人造塔时的诚心和佛意,繁杂喧嚣的内心世界也平静了许多。
TRIP HIGHLIGHTS
中华起源:殷墟遗址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这里出土了国之重器、享有“镇国之宝”的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的青铜工艺水平,它的辗转身世也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与复兴。
妇好
妇好,好姓(古音(zǐ),同子姓),妇为尊称,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妇”为亲属称谓。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是因为她的庙号称辛,即乙辛,周祭卜辞中所称的妣辛。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也就是她。妇好墓于1976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墓中的谜团正在不断发掘之中。
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亦称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是鸟兽尊,因造型具有雕塑特点,身兼实用、美观两职,故备受人们青睐。殷墟曾出土过大量精美绝伦的青铜器,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鸮尊更是为世人所瞩目。此尊以鸮作生活原型,宽喙高冠,圆眼竖耳,头部略扬,挺胸直立,双翅敛羽,两足粗壮有力,同垂地的宽尾构成一个平面,给人沉稳之感。鸮首后部有一呈半圆形的盖子,其上饰以立鸟及龙形钮。装饰着兽首的鋬(即把手)安在鸮背。
TRIP HIGHLIGHTS
沿途亮点
殷墟王陵遗址
这是商代的皇家墓地和礼拜场所。王岭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到目前为止,共发现了13座墓葬,2000多座墓葬。源流有宗、衍变有续,殷墟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汇聚成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从3000多年前的远古一直流到今天。沧海桑田、博大精深、灿烂辉煌,这就是永恒的殷墟。
TRIP HIGHLIGHTS
汉字鼻祖:中国文字博物馆、
甲骨文书写体验
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在全世界屈指可数并且有独立起源的四大文明当中,只有中国的文字从古至今追随中华文明被传承、沿用至今。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
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所刻文辞因系记述占卜事项,故称卜辞。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因而也成为多种学科的重要原始资料。
仓颉造字传说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四大发明“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TRIP HIGHLIGHTS
技艺传承:邢窑博物馆
邢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唐代著名的瓷窑,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隋唐时期七大名窑之一,是中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在唐代有着“南青北白”之说。五代时仍烧造。有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而通之”的美誉。徜徉邢窑博物馆,跟随邢窑大师一起感受那份技艺的坚守、触摸历史的温度。
邢窑白瓷
说起邢窑白瓷的品种,不仅有粗白瓷、细白瓷,而且还有一种叫做“透光白瓷”的品种最为世人所称道。九世纪中叶古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之手的游记中,曾写到“中国人用瓷土烧制成白瓷,从外面能够看到里面的液体。” 想必就是这口碑相传的珍宝器物了吧!
白釉黑彩鹅形柄三足炉
唐(618至907年)。该炉高 17 厘米、口径 14.5 厘米。圆唇,折沿外侈,沿面内曲,直腹,圆底,腹侧置曲形鹅首柄,与对称的另一端口沿部附六瓣形鹅尾,用做流;底附高扁蹄足三个,造型别致。白灰胎,坚致。白釉泛灰黄,木光。嘴额及眼点黑彩。于1990 年四里铺出土 。
黄釉印花鸳鸯系扁壶
隋代(568至618年)。该壶高 21厘米、口径 5厘米、足径 14厘米。口、颈、腹、底均呈椭圆形,宽唇扁嘴,束颈,圆形腹,足平底外撇,壶肩置一对鸳鸯系。两腹满施印花图案。外饰联珠纹,内饰葡萄灵芝纹,中间一对舞人,通体施黄釉,釉下挂白色化妆土,胎体厚重,较粗糙。1985 年5月礼堂北遗址出土。
TRIP HIGHLIGHTS
沿途亮点
邢窑制作体验
小小的一块窑土,在手里一圈圈细腻的旋转起来,需要精心雕琢手里的形状,方可掌控这玄妙的胚器。不禁联想到千百年前的匠人祖先,是怎样制作出这鬼斧神工般的白瓷佳品!
TRIP HIGHLIGHTS
承先启后:河北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集合省直文博单位文物藏品优势,撷取河北历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展出文物5000余件,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战国中山遗址出土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石刻佛教造像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文物最具特色,记录了河北200万年来承先启后的人类发展史。
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青花开光镂雕红蓝釉花卉大罐
青花开光镂雕红蓝釉花卉大罐1964年出土于河北保定永华南路元代窖藏,类似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器物在世界仅存4件。此4件器物相比,河北省博物馆这件保存最为完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完整的青花釉里红极品。
错金博山炉
错金博山炉,出自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幕,炉盘装饰以错金流云纹。盘上部铸出峻峭起伏的山峦,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层峰峦或骑在兽身上,猎人巡猎于山石间。二三株小树点缀其间,刻划出了一幅秀丽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这件国宝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而得名。
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
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由15人组成,表现了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右边第一人着男装,可能是乐队指挥。12名演奏者皆为女子,身着窄袖襦衫,长裙曳地,分前后两排,所持乐器有箜篌、筝、琵琶、拍板、座鼓、笙、方响、筚篥、横笛等。乐队指挥下方有孝子2人。盛唐风格,国内罕见。
TRIP HIGHLIGHTS
盛世皇朝:故宫博物院
始建于1406年的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最多、来访观众最多的博物馆。作为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文化成果精品的殿堂,故宫有着独一无二的地标意义和文化象征。走进故宫博物院,从起伏跌宕的建筑乐章中可以感受盛世皇朝的博大胸怀与历史沧桑!
故宫博物院:沧桑变化
这座紫禁城里,曾经产生过24位皇帝,浩浩皇权,跌宕历史,丰功伟绩,都在沧桑轮回中流逝和演变。如今我们只能从红砖绿瓦间,或是一器一物上寻根追溯,正所谓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前庭后院皇家地,旷世奇观罕见闻。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已然成了中国对内对外交流的重要名片,吸引了海内外无数游客竞相探访。
太和门
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庄严的门户,明永乐年建成,初称奉天门,嘉靖朝改名皇极门。清顺治入主北京后始名太和门。现有建筑为清光绪年间火灾后重建而成。太和门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座落于汉白玉基座上丹陛下列铜鼎四只,门前左右分列石亭、石匮,两只宫内最大的青铜狮子为明代铸造。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平方米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习称内金水桥。奉天门(即太和门)在明代是皇帝早朝御门听政的场所,且洪熙、宣德、正统三朝皇帝即在此门登基即位,所以在明代此门又被称为大朝门。清入关后,顺治皇帝也在此颁诏天下。
皇极殿
皇极殿为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一区建筑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极殿,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
金如意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明清两代,如意发展到鼎盛时期,因其珍贵的材质和精巧的工艺而广为流行,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承载着祈福禳安、万事吉样的美好心愿。
TRIP HIGHLIGHTS
千古佛音:隆兴寺
千年佛音绕梁来,一盏青灯化烟去。正定隆兴寺被中国古建专家梁思成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还有被鲁迅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中国最高的铜铸大佛“千手观音”。隆兴寺作为河朔名寺,历经千年,见证了唐宋至民国时期中国北方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
正定隆兴寺:京外名刹之首
隆兴寺这座千年古刹,以强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自1974年以来,先后有70多位国家领导人莅临隆兴寺,2001年11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隆兴寺时,对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给予高度评价并题词留念。论起建筑之绝伦、塑像之雄伟精美、文化之深厚底蕴隆兴寺都是首屈一指。这座保存完好、规模宏大、气势磅膳的宋代建筑群,被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京外名刹之首”。
五彩悬塑自在观音像
此尊观音像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面容恬静,柳眉之下,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视,恰与礼佛者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其人格化了的仪表,突破了宗教偶像的呆板样式,为形神兼备的古代女子形象。当年,鲁迅先生辗转得到这尊观音的照片,并非常欣赏这一艺术佳作,视为珍宝,赞为“东方美神”,摆于书案,至今仍在北京鲁迅故居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