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大人眼中的成功,
也许是有钱有房有车;
孩子眼中的成功,
也许是考上哈佛牛津北大清华;
但他追求的成功,
却是教导一群农民工子女成材。
复旦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的张轶超,
登上“一席”的舞台,
和你分享他“不同凡想”的梦想。

相遇改变命运

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研究生部,作为一户上海家庭中的独子,张轶超本可以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过上富足的生活。然而,十几年前的一次相遇,改变了他的命运,也就此改变一群孩子、几十个家庭的命运。

2001年,张轶超偶然来到杨浦江湾镇一处外来务工者聚居地,附近的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简陋得连粉笔头都是隔壁公立学校捡的。他不禁好奇,这里的孩子,他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

之后的几年,张轶超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志愿者的工作中,成立了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为务工者的孩子免费提供合唱、英语、舞蹈、美术、电脑、各种器乐培训等课程。

想法改变现状

“你有没有想过让他们出国去?”一次与朋友的谈话,更是给了张轶超许多思考。他找到了一所外国学校,只要孩子优秀,可以给他们提供免费的全额奖学金。

农民工子女出国读高中?看似天方夜谭的一件事,却在2010年的4月1日,成为了现实。一个连父母都不看好能成功的女孩子,成为了久牵第一个成功申请到国外全额奖学金出国去读高中的孩子。而至今已经有7个孩子得到这样的机会。

但在张轶超看来,这不应该是一个奇迹,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给这些孩子们到底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土壤,我们让他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让他们的心中拥有什么样的信心。”

梦想改变未来

对于同时在一所贵族学校里教书赚取基本生活费的张轶超来说,他接触了大量的随迁子女、农二代,也看过许多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的孩子。

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身边都是与自己相似情况的孩子,让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独特性。而让农二代前往国外读书,让校园更为多元化,才有可能发生交流,观点的冲撞,意见的冲突,才能对教育有意义,让孩子们产生更多的思考。

张轶超说道:“因为教育就是希望让不同的个体去认识到各自的不同,让个体变得更加宽容,变得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上去理解自身、理解人类。”

当说到让农民工子女出国读书,大部人都会笑着摇摇头,说怎么可能。但有一个人,凭着自己“不同凡想”的梦想与坚持,实现了这样的“奇迹”,他就是张轶超。

请锁定屏幕
以竖屏方式浏览